淘配网:高精地图商业化应用还有哪些瓶颈?
<淘配网>从四维图新获首张高精地图资质近20年,看新兴企业高精地图之路何去何从?淘配网>
从2001年四维图新获得第一张高精地图资质至今,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
在这近20年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链接人、车、路等各种交通参与者的核心纽带,高精地图的战略地位水涨船高,一度有“得地图者得天下”的说法。奥迪、宝马、上汽等主机厂,阿里、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高精度地图,甚至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也亲自下场申请地图资质。
当巨头们带着技术和资本优势进场,新兴企业该如何留在战局中?它们的高精地图之路如何开拓?技术和商业模式面临哪些瓶颈?又将怎样赋能自动驾驶?近日,智汇哥(ID:autozlink)对话宽凳科技创始人兼CEO刘骏,探讨高精地图的未来。
刘骏,宽凳科技创始人兼CEO,2018年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专注于高精度地图领域。曾先后担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全球工程技术总监、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百度公司副总裁。
多方逐鹿,宽凳何以“赶超行业巨头”?
2017年以后,国内高精地图资质逐渐放宽,掀起一波地图热。目前活跃在高精地图领域的企业,既有导航电子地图供应商,如四维图新、高德、百度、易图通等,也有车企扶持的地图企业,如上汽控股的中海庭。身处巨头林立的蓝海,可宽凳在成立之初便放出话来:赶超地图行业巨头,俨然行业黑马的姿态。宽凳的底气从何而来?黑马的成色又究竟如何?
宽凳科技创始人兼CEO刘骏告诉智汇哥(ID:autozlink),“好的市场从来不缺乏竞争者,面对高精地图这个横跨多产业、应用空间巨大的全新市场,宽凳看到的更多是机遇。我们正在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智能网联的时代,5G带来万物智联,AI赋能智能制造。高精地图作为AI与地图技术融合而生的全新产业,并非传统导航地图的简单升级,其具有的高精度、丰富要素及实时更新这些典型特性,使其在面对智能化市场新需求,在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人与物深度串联方面具有独特的巨大价值。”
每一次产业的革命,都是技术与市场环境等诸多条件同时到位的时候,才会爆发的新的市场机会,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的差异化路径。
高精地图公司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收集各种道路数据,提升地图精度。车企和互联网科技巨头一般通过专业采集车自主采集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生产的方式来获得高精度的矢量地图。优势在于能够满足车道级的导航功能的自动驾驶,精度和可信度高,但依赖专业采集人员和激光雷达等专业采集设备从四维图新获首张高精地图资质近20年,看新兴企业高精地图之路何去何从?,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宽凳选择采用重视觉为主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路线,针对不同车道,比如行驶道、公交专用线,实线虚线的标识,交通指示标记物识别标记。再通过AI技术,对地图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工作进行深度开发。分析出画面中的车道线、各项道路标志、以及道路上的基础交通设施,并以此构建能够让车辆看得懂的高精地图。
在刘骏看来,重视觉技术的优势在于:
1、同时将激光雷达与图像在远近距离识别上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了高精度和低成本之间的矛盾,解决了自动驾驶领域的行业痛点;
2、基于人工智能的地图加工工艺,跳脱出传统地图生产模式,解决了规模化地图生产的瓶颈问题,具备更丰富的场景应用性和规模化落地可行性。
简而言之,就是让高精度地图更低成本且更高效精准地完成采集与制作。
目前,成立三年的宽凳科技已经成为最早具备高精地图规模自动化制图能力、最先覆盖全国高速快速高精路网、首创实现高精地图智慧交通规模落地的国内最年轻的导航电子地图甲级资质获批企业。
众包模式,高精地图的主流趋势?
资质是入场券,获得资质解决了“能不能做”的问题,重视觉的技术路线解决了“该怎么做”,接下来面对的还有“好不好用”?
相比传统的电子导航地图,高精地图的精度更高,数据维度更广。如果传统地图的精度在10米左右,那么高精度地图的精度至少要保证要小于1m,相对精度达到10-20cm,包含了车道、车道边界、车道中心线、车道限制信息等非常丰富的信息。从二维到三维,从米级别到厘米级别精度,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计算模式上,高精度地图的绘制以及更新难度都更上了一层楼。
一般意义上,制作一张真正可商用化的高精度地图,必须得先跨过两个门槛:基础地图的绘制以及数据的实时更新。可在刘骏看来,“绘制一张地图只是完成了前期10%的工作,另外90%的竞争是在数据迭代更新上。”的确,能否实现实时更新已经成为一件性命攸关的事。
如何实现实时更新?宽凳的方案是——众包。
刘骏介绍到,在高精度地图的采集模式上,宽凳不再依靠自行采集方案,而是采用众包模式,凡是安装了宽凳高精地图的汽车及各类路测单元,都将成为高精地图众包采集更新的重要数据来源。宽凳科技利用众包的地图信息,以及地图数据的实时定位,进行变化检测,并将采集结果实施反馈回云端持续更新地图。
在宽凳的产业逻辑中,“用车队画一条路和建立一张全国道路网完全是两码事。”仅靠一家企业自行采集或购买得到的数据,不可能覆盖所有行驶场景,而通过众包,企业将获得百万甚至千万级的道路数据。单兵作战的能力再强,也无法抗衡一支军队。
诚然,大范围的精度控制难、制作和更新成本高、以及对于实时性的要求,都是高精度地图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宽凳“基于重视觉为主的众包模式”,或许是未来低成本、快速更新高精度地图的主流趋势。
高精地图商业化应用有哪些瓶颈?
无论技术演进路线如何,其最终的归宿都是实现商业化。而由于高精地图需要实时更新的特殊性,只要不实现商业化,就会反向制约技术的落地。
这道看似是“鸡和蛋”的无解题,有没有解法?
在智汇哥(ID:autozlink)看来,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高精地图在降低整车成本、解决交通安全与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规模化落地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L3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快慢。但由于高精地图的“烧钱”属性,在迎来规模化应用时,那片真正的战场可能只属于少数人,考验图商的是几个核心问题:
1、如何保证产品精度?图商的高精地图只有满足OEM和Tier1的需求,才有可能谈及商业化,否则只可能浅尝辄止。
2、如何分配更新路径?完全自采数据耗费太大,完全依赖众包,“迈出第一步”的难度又实在太高。利用自采方式覆盖第一遍和新开道路,形成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众包等众源数据实现更新,可能是更合理的方式。
3、如何保证特定场景的应用能力?比如物流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众包商业模式特殊性,需要高度个性化的地图,图商的地图数据是否够用?如不够用,是继续投入还是放弃这部分市场?
4、如何拓展“数据过多”的商业模式?目前多数企业还处在“数据越多越好”的阶段,可如果目光更长远一些,高精地图生产商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为智慧城市定制服务是否可行?
积跬步以至千里,目前,图商、主机厂以及互联网企业都在高精地图的商业化应用领域积极探索,比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地下停车场等场景。根据刘骏的介绍,宽凳高精地图在干线场景L3级别上验证得更多一些,L4级主要集中在园区、示范区、港口等城市道路或内部道路展开。
有专家曾表示:“高精度地图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的记忆,离开了记忆,无论眼睛和思考(摄像头及雷达+控制系统)速度有多么发达,还是无法对事件有全局把控。”
如今只有唤醒记忆,才能使高精地图在车道级定位、道路先验信息、提升感知能力、优化路径规划等各方面驱动自动驾驶“按图索骥”。
股票配资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可能导致本金亏损。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市场风险,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本文链接:http://elkanu.com/html/taopeiwang/210.html